百思通古诗词网
首页 > 古诗 > 踏莎行绝顶无云

踏莎行绝顶无云

踏莎行·绝顶无云

清代王国维

绝顶无云,昨宵有雨。我来此地闻天语。疏钟暝直乱峰回,孤僧晓度寒溪去。

是处青山,前生俦侣。招邀尽入闲庭户。朝朝含笑复含颦,人间相媚争如许。

现实 , 写景 , 抒情

245

翻译

山顶上没有云彩,昨天夜里下过雨。我来到此地感悟天地之间的灵流。若有若无的钟声在昏暗的杂乱山峰间传递,孤寂的僧侣在晨晓中渡溪而去。

放眼望去到处是青山,站在山顶上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和伴侣。想把他们招请到这里闲耍。就这样朝朝暮暮在一起生活,那是多么的快乐,人间的相亲相爱也就莫过于如此了。

注解

绝顶无云,昨宵有雨。我来此地闻天语。疏钟暝(míng)直乱峰回,孤僧晓度寒溪去。

天语:上天之告语。疏钟暝直:谓寺庙的晨钟声于昏暗中揭响直入高空。暝:昏暗。度:通“渡”。

是处青山,前生俦(chóu)侣。招邀尽入闲庭户。朝朝含笑复含颦(pín),人间相媚争如许。

是处:到处。前生:上一辈子。俦侣:伴侣。招邀:邀请。闲庭户:寂静的庭院。含笑复含颦:微笑或皱眉。相媚:取悦。争如许:怎得能够像这样。

赏析

这首词写凌晨时候爬上高山之顶的所见、所闻和所感,但其中含有很丰富的言外意蕴,留下较大联想空间的写境与造境相结合的作品。

“绝顶无云”和“昨宵有雨”是一个对比也是一个过程。所谓对比,是今晨与昨宵、无云和有雨的对比,它容易引起一种诗意的感发;所谓过程,是在昨夜到今晨这极短的时间中从阴到晴的过程,它容易引起哲理性的体悟。因此王国维接下来就说“我来此地闻无语”。“天语”,是上天的告语,是以一种告诫的语气,所以“我来此地闻天语”这句话,就隐含有一种寻求觉悟的努力在里边。后面王国维展开描写,写所听和所看到的,“疏钟暝直乱峰回,孤僧晓度寒溪去”。黎明前月已经西沉日尚未出,是山谷中最昏暗的时候。这里的直是王国维着力的描写,突出它的力度。而“乱峰回”,是说山谷被乱峰环绕,这是一种横向的包围和约束的力量。“回”和“直”这一句两字,是对举的说法,使人觉得那寺院疏钟的声音好像冲破了乱峰环绕的黑暗直立而起,揭响入云。“孤僧晓度寒溪去”,令人在乱山昏谷之中产生。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,因为这句话从意象到字句都充满了引人产生这种联想的可能性。

正是这个“孤”字,引出了下阕寻求俦侣的想像:“是处青山,前生俦侣,招邀尽入闲庭户。”“前生俦侣”,仍是用了佛教的说法。引述到了前生、今生、来生的“三生”,那便是一种前生的慧根。把青山视为前生的伙伴并邀请它们到家里来做客,一方面是极言自己对青山的亲近之感,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。这种比喻方式不是王国维创造,它借鉴了辛弃疾其中一首《沁园春》的写法,把青山比作客人。接着下来王国维这首词结尾的“朝朝含笑复含颦,人间相媚争如许”,仍然是借鉴了稼轩词,这是正用,那种寻求一个知音来安慰自己的渴望,正反映了他自己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孤独。

背景

1905年夏,王国维从外地任教回家,途中经过峡山。他登山远眺,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,有感而作此词。

王国维

王国维(1877年—1927年),字伯隅、静安,号观堂、永观,汉族,浙江海宁盐官镇人。清末秀才。我国近现代在文学、美学、史学、哲学、古文字学、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,国学大师。...[查看诗文]

0

标签:

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

猜你喜欢

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官网2023 水调歌头秋色渐...
水调歌头·秋色渐将晚 秋色渐将晚 宋代: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,霜信报黄花。小窗低户深映,微路绕欹斜。为问山翁何事,坐看流年轻度,拚却鬓双华。徙倚望沧海,...
唐诗三百首大全朗读 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
木兰花·玉楼朱阁横金锁 宋代: 晏殊 玉楼朱阁横金锁,寒食清明春欲破。窗间斜月两眉愁,帘外落花双泪堕。 朝云聚散真无那,百岁相看能几个。别来将为不牵情...
经典美文摘抄 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
木兰花慢·送归云去雁 宋代: 张孝祥 送归云去雁,淡寒采满溪楼。正佩解湘腰,钗孤楚鬓,鸾鉴分收。凝情望行处路,但疏烟远树织离忧。只有楼前流水,伴人清泪长...
元旦的古诗10首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
木兰花慢·彭城怀古 元代: 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,消磨尽,几英雄。想铁甲重瞳,乌骓汗血,玉帐连空。楚歌八千兵散,料梦魂,应不到江东。空有黄河如带,乱山回合...

强力推荐